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345)
加上皇后娘娘“卸任”得有些不吉利,地位高的贵人们多半不愿意接手这个烂摊子。
竺年去看姜崇:“小婶愿意来吗?”
姜崇立刻反对:“怎么?想让我们夫妻分居两地?”
竺年“噫”了一声:“反正祭酒也不用教书,挂个名而已。我去找奶奶来。”
张大姑娘下意识以为竺年说的是自己的亲奶奶,等听到姜崇说“母后”,才意识到说的是太后娘娘。
姜崇向来争不过竺年,吵了几句之后,只能说道:“那你钱呢?”
竺年就看着他,理所当然:“你给我啊。我把女学的校舍修个新的,总不能比官学那边差。”甚至当着户部尚书的面开始算账,“父皇可大方了,官学的预算还挺足的。州府这边给了现成房子,稍微修一下花不了多少钱。剩下的钱正好用来修新房子。”他转头问张大姑娘,“我让人在小码头外面再种一大片桃园,把女学修那儿可好?”
小码头的位置就在府城外,和梨园之于京城差不多。
张大姑娘下意识点了个头:“好。”
竺年又说:“又不是让你自己出钱。卫家抄出来的贼赃不是有很多已经没了苦主嘛,拿一点花在沃州不是应该的?反正本来就是从沃州刮走的。再不行,我就找奶奶要钱。”
“怕了你了。”姜崇只能无奈答应,又让他别没事去烦太后。
他没说的是,这次他来沃州,太后差点带着一群小孩儿一起跟了来。
倒不是太后真担心竺年这个假孙子,而是老太太觉得自己身体很行,新画舫舒服又稳当,最近又无风无浪的,想出来逛逛。
老太太也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想法很简单,觉得自己只要不大张旗鼓,就和普通富人那样,出来遛一圈,也不走远:“有个十天半个月的就回来了。”
她现在住在梨园,周围百姓和乐,邻里和睦,能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以为外面许多地方也都这样。
可她不想想,梨园明里暗里有多少守卫。
一号码头事关重大,守卫力量是直接从禁军和御林军中抽调出来后,又经过一番严格培训才上岗的,毫无疑问的精锐。
竺年在一号码头外建造了梨园精舍、梨园小筑,包括梨园的戏园子,由于东家是一个人,额外自己招募培训了一套安保的班子。
如今,梨园外面的所谓街面的地方,也是梨园的地方,自然是由这套安保班子来守卫的。
这些人大多出身于以前的大月时期的军队或者衙役一类,改朝换代之后不可能再当值,就做了这类工作。个人和团队素养,和码头守卫相差无几,更多的是武器上的差别。
另外还有一批人,是京兆尹派来的。梨园属于京城地界,自然应该由京城负责守卫。虽然平日里他们是不怎么管,但梨园这里无论是码头,还是居住在这里的贵人们,都举足轻重。衙门就在梨园特意设置了一个类似办事处一样的地方,除了负责处理梨园这边包括税务之类的各种日常琐事之外,还有数量不少的衙役,会负责到处巡逻。
以上只是明面上的三拨人,暗地里,居住在这里的小商贩也好,各种工匠也罢,甚至那些瞧着千娇百媚的戏子,只知道在街上瞎跑的小孩儿,一个个都防范意识极强,抓出来不少在别处犯了事情的逃犯。
别说是京城以外的地方,就是京城内,又有几个地方能这样的?
姜崇想到这个就一肚子抱怨,但当着外人的面不好说,对竺年说说还怼不过,只能自己放在肚子里焖烧。
“多给我点钱。”竺年坐在轮椅上,气焰八丈高,“我想把房子造好看一点,直接建个学府也不错。”
竺年说着,就不去理会姜崇了。
身边的长随已经默契地递上纸笔,看他用炭笔在纸上快速画出规划。
“学校、学堂、女学,将来再把官学也搬来,另外请些大佬……嘶——”竺年刚画了个草稿,突然就收住了笔,“我好像得给父皇写个折子。”
姜崇下意识说道:“又打什么坏主意呢?”
“什么坏主意,我这不是帮父皇分忧呢。”竺年把纸笔交还给长随,不写了,“小叔叔回去的时候,替我直接交给父皇,不能给别人看。”
姜崇听他叫小叔叔就头疼:“行行行。”马上又赶他去休息,转头和张大人说起打算参观一下沃州各地粮仓的事情。
本来粮仓是不能轻易查的。
上级要是想查粮仓、查库房、查账,基本就是和查贪污腐败挂钩,肯定是要弄下来几个。
很多地方的官员,也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粮仓里的用陈粮顶替新粮,往粮食里掺砂石之类来以次充好。
有些做得格外过分的地方,若是知道了核查的信息,粮仓就会提前一步发生火灾。
虽然同样得吃挂落,但贪墨掉的粮食就查不清了。
张知府为官多年,知道姜崇去参观沃州粮仓,应该只是单纯找点事情做,再者,沃州也不怕别人来查,就一口答应下来,还问姜崇是想微服啊,还是想直接去,要不要提前通知,想看些什么东西。
姜崇也都大大方方说了。
说完,一群人又一起吃了一顿点心。张知府就带着家眷回了城。
姜崇没什么事情干,就干脆先去自家厨房看看食物是怎么保存的,结果发现除了今天刚做的酱菜之类,剩下的食物很少。
厨房和存粮的房间每天都会进行大扫除,老鼠来了都要摔倒。
厨子又领着姜崇到院子一个角落,给他看一个洞:“这是黄鼠狼,那儿还有蛇,树上还有一窝夜枭,都是抓老鼠的好手。”
姜崇瞪大了眼睛一个都没看见,又去桃花坞的大食堂。
这里存放的食物就要多很多。毕竟米面粮油一类,不可能每天让人送来。他们就在码头,直接从过往装粮食的大船上买,便宜又方便。
这边的仓库存放的东西就讲究多了。
米怎么放,未脱壳的稻谷怎么放,油又是另外的存放方法,磨好的面得格外注意。
“面基本都是现磨,或者提前一天磨好。这东西处理不好,容易爆炸。”
姜崇不明白:“面还能炸?”
这时候长随就站了出来,取了一个蜡烛,一小袋面粉,到外面空旷的地方,把蜡烛点了:“王爷看好了。”
手腕微微一抖,姜崇压根就没看到面粉撒出去,就见蜡烛小小的火苗猛地“轰”一声炸成一团。
长随又把面粉扬进一个小盒子里,点了一根小木棍扔进去。
这一下,盒子直接炸飞。
“这种粉一类的东西,很危险的。”
接下来,长随又展示了食物各方面的危险。
姜崇大开眼界,让长随把这些东西都抄一份下来,他得回去看看家里是不是也是这样做的。
长随倒是不觉得姜崇这个要求有什么。
这种细致严格的要求,他原先以为是自家王爷对食物比较上心所致。至于工地食堂,若是没有竺年,他们能给匠人吃饱饭就不错了,哪有那么多的食物种类,更别说新鲜不新鲜,怎么存放了。
至于为什么能够这么讲究,还是因为竺年并不贪,一点都不。
后来哪怕竺年去了银城,接管的二皇子也不会贪这点。二皇子在监督工地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在监管别的东西方面,已经完全能够胜任。
对二皇子来说,这天下都是他家的,他贪自家的东西做什么?
哪怕怎么算都轮不到他做天子,但是这件事情做好了,对他的前途总有好处。他将来就封,这套东西也用得上,当然是要认真去做。
姜崇这个户部尚书,当得非常脱离群众,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这些,觉得哪儿哪儿都是学问,到了天黑才意犹未尽地回来小院,看到竺年屋里头点着灯,问在廊下摆了张桌子看话本的长随:“嬉年还没休息?”
长随说道:“没。不过快休息了,刚洗漱完。先生正在给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