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穿男]西汉皇子升职记 下(247)
是的,你没听错。
南越王的自愿禅让也不是没任何要求。
1912年退位的宣统在十七省宣布独立的情况下都争取到了相当丰厚的退位待遇,如当年的汉献帝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保留了所剩无几的皇室荣光(最后被冯玉祥赶了出去)。此时的南越还没动乱,君长与宗室也没有开始兵戈相向,顶多是民间对二党政权十分不满,然后骂现任越王是废物中的废物,傀儡中的傀儡。
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傀儡废王整了大活,直接把所有人都整不会了。
如按愤怒值为南越的黔首、君长,以及快把南越王的祖坟刨了的宗室排序,那么是宗室>君长>黔首。
南越的黔首自不必说。除非是改天换地,否则他们绝无可能登上王位。如果按民族主义算,本地的秦越混血加秦二代、秦三代早就占了桂林郡的十分之七,番禺城的秦人和秦人后代也有半数。长此以往,南越不出五十年就找不出个正统越人,基本是与汉人无异。别说是在番禺当官,就是在关中当官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君长倒是着急南越的本土文化会被汉人文化彻底冲散。毕竟比武力征服更可怕的是经济征服、文化征服。不巧的是大汉属于三服一体,既在经济上让南越的上层下层离不开他,更在武力、文化上让南越的上层下层离不开或畏惧于它。但无论是哪种征服,君长都是被优待的管理阶级。甚至说得再难听点,他们就像被套牢的投资基金,只要一人卖出回本,就会引发挤兑效应。
而在黔首无感,君长犹豫的大环境下,最着急也最气愤肯定还是赵佗的子孙。
准确说是被人挤在权力之外的赵佗子孙。
曹丕篡汉也只优待献帝一人。
刘氏宗亲?
呵!
东汉西汉四百余年,刘氏宗亲没有十万也有两万。献帝与刘备、刘虞一脉也就罢了,其他人是什么玩意?也值得他全部优待?
同理,赵佗的子孙发展至今也有五代上百人。
这还不算公主的后嗣。
所以当南越王要禅让王位时,最着急的肯定是姓赵的宗室。
刘秀是长沙定王之后裔,刘备是中山靖王之苗裔,可这两人过得是什么日子大家都心里有数。即便没有这两人给几百年前的先人做典型,秦灭六国后的各国宗室是什么下场也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再不济,关东、彭城的旁系刘氏也能讲讲关系远了,王系断了的深远影响。
这就是宗族下的大众现状。
同时也是人性里最可怕的一点——因为当价码够高时,什么都可以放弃。
包括宗族。
包括未来。
“孤……我不想去深究自己因何中毒,也不想为此事闹得满城风雨。”南越王在宣布他要禅让昌平的第二天就得到后者的大力保护。其表现为南越王宫有骑兵驻扎,大汉的医家入驻王宫,并且有专业团队为其试毒。
赵家表示“好啊!你昌平大长公主装了几年的白莲花,原来等着这一天呢!”
然后就是“妖女”、“奸佞”、“汉人全是老狐狸”的各种基槽。
但……
民间没动静。
君长没动静。
除了赵佗的死忠粉和民族主义者,没人愿在这个时候跳出去骂昌平大长公主狼子野心,愿意禅让的南越王是蠢驴一只。
这可不是群英闪耀的二十世纪,更没有个世界警察或人类的理想国来主持公道。
南越在大汉的南方,周围除了西南地的放血槽就只剩下南亚jungle。
问题是你能南下,人家也能南下。南到最后,赵家要么投海自尽,要么束手就擒。
最重要的是民族主义需要土壤。
南越里有四成以上的秦军后代。
跟秦军的后代讲越人的民族主义?
而且是在接壤大汉的情况下跟秦越混血讲越人的民族主义?
你咋不上天呢?
而且搞民族主义需要钱权人。
现在的情况是正统越人里的君长因当不了王而选择观战。
与大汉接壤的土地在赵佗的旧部,也就是当年的秦军后代的手里,目前因刘瑞的感情牌和经济资助而选择与汉建立关系,属于是认祖归宗的亲汉派。
钱——比不过在南越边境倒卖货物的秦军后代。
人——四成以上的越人不可能也不想开战。
权——赵佗没死时刘瑞就能收买居室的近身侍从。
刘瑞:把越人里的民族主义者列入我的重视名单实在是给你们抬咖。就这,在非洲搞政变的人数都多过你们,洗洗睡吧!
…………
“名分的是由我来承担,但是我也希望汉皇给些保证。”
“这是自然。”一想到自己将从昌平大长公主升级为南越王,自己的后代将传承一个三郡王国,昌平大长公主的呼吸就变得急促,脸庞更因极度的兴奋浮现出了晒伤般的红晕:“只要是不太过分的,陛下都能答应您。”
说这话时她在心里打了补丁:就是有点过分也能咬牙答应。
南越王见昌平大长公主的态度也是安心一秒。对方越急,他越能从谈判里获益:“我既然能禅让王位,那必是要汉皇保证我此生的荣华富贵。”
第一个要求十分合理,合理到无需刘瑞的书面首肯,昌平大长公主就能替答:“禅位后可允你保留现有王号,吃穿用度一如藩王。”
昌平大长公主的爽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南越王的原计划是保留现有的一起待遇,根本没想保留王号。甚至对方再逼紧点,他都能将要求降低到千户侯。结果对方压根不按常理出牌,开口就是保留王号。
“您不必与汉皇商议王号一事?”谁能想到南越王要提醒对面不要应得这般爽快。
“这事就算陛下来谈,也是允你保留王号。”别的不说,当年逃到汉朝的东瓯王室也是得了王号在那儿享受荣华。只不过跟藩王相比,东瓯王的筹码不多,名义上是大汉的藩王,实际却与彻侯无异(总部能把大汉打回的东瓯国再送还给他),并且在儿子继任“东瓯王”后就降为彻侯。
相较之下,南越王的筹码要多得多,保留王号也是理所应当的事儿。
不过……
昌平大长公主把东瓯王的待遇同南越王说了一番,语气也尽是遗憾:“你既是禅让,王号只能保留一代,第二代便降为彻侯。”
“可。”对方的开价已高过预期,南越王便没有还价:“禅让后的越地便有汉军入驻,汉臣管理,所以我的第二要求是平等。”
想起东瓯闽越的隐性歧视,南越王的嗓子也干了不少:“我知道在汉皇的管理的下有不成文的为官规定。即越人第三代才能科举,越人不可出任小吏。”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越人都要如此,就像网上说得那样——“人生的第一道分水岭是羊水”。刘瑞对越人的上层与中层采取赏罚并行的分化模式。那些与边境的汉人没有冲突的越人贵族除了获取世袭爵位,便是能在大汉得到一官半职,以便于让汉吏快速接手越地。
一旦汉吏熟悉越地,这些辅助汉吏融入的越人就会调往别地,美其名曰是促进融合,汉越一体,实际却是明升暗贬,削弱越人的民族意识。
也正因为汉地够大,汉人够多,才能在不动血的情况下搞这套融合。
同时为免五胡乱华的悲剧上演,刘瑞按下躁动不安的扩张欲望,给足时间让黔首修养,科技发展,争取突破汉地现有的人口上限与文化上限,以便“同化”更多外族。
南越王只是出身不好,当国君也有点吃力。但是生在王室贵族,还有幸被扶持为王,他也多少锻炼出了战略眼光,可以看清越人的未来是被彻底同化。
而且比被迫入汉的鲜卑人和乌桓人同化得更为彻底。
这都是赵佗乃至先秦越国、吴国、古蜀国的功劳。
越想越觉得大汉的皇帝生得真好。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人替他唱红脸,留他在那儿清清白白地施恩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