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下凉州(23)
秦桐隐约感觉他找父亲定有大事,但见他竟然不瞒着自己,大喜道:“当然!只是父亲不在明威府。”
刘瞻轻哼一声,回头对众人微微颔首示意,视线在张皎身上转过一圈,便即收回,抬脚离开了。等他走出很远,人群之中才轰地炸出声响,众人议论纷纷,兴奋不已,不敢相信自己方才竟和大殿下一起吃了一顿午饭。
秦恭总督河西军马,因着西北战事,治所同样设在凉州。刘瞻同秦桐一起去到他府上,见了他,开门见山便道:“将军近日兵马调动频繁,可是想在开春之前,有所打算?”
秦恭不答反问,“不知殿下以为如何?”
刘瞻来之前已仔细想过,闻言不假思索道:“父皇命将军来凉州,夏人探得,定知我有北伐之意。只是现在大军尚在长安未发,夏人定以为我要等来年开春再有所动作,因此不断小股袭扰我边境。今冬天气虽寒,瞻以为却是出其不意的良机。况且天寒地冻,夏人牲口冻死甚多,此时出兵,胜算更大。”
秦恭听得微微点头。其实他也有奇袭之意,只是见新兵尚未训练成军,担忧一战不胜,泄了士气,因此有几分举棋不定,“如今举国瞩目于西北,首战胜负至关重要。是否出兵,还需与诸位将军从长计议。”
刘瞻又道:“若将军果真定下奇袭之计,瞻愿领一支偏师,同大军呼应,以为犄角之援。”
秦恭闻言,想都未想,便即摇头,“殿下千金之躯,岂能如此冒险?”他打定主意,心道陛下既然将子嗣送来凉州,不管前线战事如何,他都当护其周全。按他原本之意,刘瞻只待在城中便好,即便他想要亲参戎行,也当在中军之中,由大军护卫。偏师奇袭之事,岂是能让他做的?
刘瞻一笑,“父皇昔日亲冒矢石,那时岂顾得上甚么‘千金之躯’么?”
秦恭只是摇头,“刀剑无眼,殿下还当小心为是。”
刘瞻知什么“千金之躯”为假,他担忧自己身体孱弱,不能统军为真。可他不远千里来到凉州,为着何事?
他行了一个军礼,高声道:“昔日南朝陈子云,射不穿札,马非所便,然而每战克捷,拔城掠地,魏人震怖,留下了‘千兵万马避白袍’之语。瞻虽不敢比肩古人,却也慨然有王郎结发赋从戎之志,还望将军明察!”
秦桐知道父亲顾虑,也从旁道:“儿子愿为晋王护卫,相机而行,父亲勿忧。”
秦恭瞧着刘瞻,不禁叹道:“真龙种也。”昔日雍帝天威,三军皆服,想不到他这样孱弱的一个儿子,竟也有这般志向。
“好罢。”他思索再三,终于松口,“下官有意从金山出兵,殿下可领一军,间道取峡口山,断其去路,令其首尾不得相顾。只是殿下从前毕竟从未统领过兵马,还需有一老将压阵……”
此人一是要久经戎马,经验丰富;二是要久在西北,熟悉地形,知道狄夏的底细;三要在军中颇有人望,指挥起军队来如臂使指。他想起一个名字,可随即轻轻摇了摇头。
刘瞻猜出他的心思,微微一笑道:“将军若有顾虑,可命柴老将军为帅,瞻为监军,共领一军破敌,如何?”
秦恭吃了一惊,对他倒当真有几分刮目相看,“殿下既有此心,下官便也没有别的顾虑。明日便即召集诸将,共议此事。”
第十八章
秦恭召集诸将,一连商议数日,终于下定决心,正月一过,便即发兵奇袭。
今年正月下了大雪。凉州的雪不同于长安,长安的雪像柳絮,飘飘荡荡,宛转多情,落地无声;凉州的雪,一片片铜钱般大小,纷纷扬扬地撒下来,打在人头面上,便是扑地一声响。
雪下了一天一夜,却还没有停下的意思。清晨,天蒙蒙地亮起来,却还未放晴,铅灰色的天幕上不住剥落下白色的雪片,积在地上,好像落了一张被子。一栋栋房屋、一棵棵树木从雪白的被子里顶出,身上也落满了雪,黑色的枯枝不堪重负,时不时发出“咔嚓嚓”的沉闷声响,除此之外,整座凉州城都静悄悄的,无声无息,好像正在蛰伏着过冬。
三天前议定了出兵日期,只有当日帐中的几个将领知道,刘瞻议事回来,洗脚时随口告诉了张皎。张皎没有什么反应,只应了一声。
刘瞻不惯骑马,担心行军时误事,这些日子便练得勤些。来时曹文叔所献的十匹宝马,已被他悉数赠与旁人,除了送给张皎的那匹青骢马外,只留下一匹骨架不算太高的黄马自骑。
临行前两天,他又去城外跑马。张皎跟在后面,马蹄踏进积雪,倏忽间便没去大半截小腿,即便是这等良驹,也无法像往日一般来去如风。此时出兵,狄夏绝想不到,但于他们而言,在这般大的雪中行军,也非易事。
刘瞻两脚紧勾着马镫,面上却一派云淡风轻,甚至还有余裕回头对张皎一笑,“过两日便要发兵了,你怕不怕?”
张皎一愣,摇了摇头。
他十二岁时第一次杀人,那时他心在抖,手在抖,手里的刀也在抖。可他最后还是成功了,鲜红的血溅在他手上,像是泼来滚烫的热油,从他的两只手烧进他心肠里,他伏在地上,呕吐了出来。
等他到了十三岁时,就已是真正的影卫了。他隐藏在黑暗里,无动于衷地瞧着一个个人演着最后的故事,等柳叶薄的刀片在喉管上嗤地一划,所有的嬉笑怒骂、离合悲欢,就都散如云烟了。
刘瞻瞧着他,轻叹道:“也是。”
他回头催动马鞭,没再说什么,张皎却莫名有种被人窥见了什么的慌乱。他的心被蛀出了洞,只离开草原大半年,便不再是真正的影卫了。
忽然,刘瞻座下黄马不知为何受了惊,撒开四蹄狂奔起来。刘瞻控不住马,两手攥紧了缰绳,紧紧抱在马颈上,生怕被它摔下。情急之下,两边马镫紧夹在马腹上,反而害得黄马吃痛,跑得愈发急了。
他眼瞧着两侧树木一排排向后飞去,心里咚咚而跳,想要安抚黄马,却不知如何下手,况且控制着自己不掉下去,已经需要使出全力,他也实在无暇他顾。
再这般下去,待他逐渐力竭,迟早要被这马甩脱。刘瞻心里一狠,一手摸到腰间佩剑,便想刺入马颈。那马吃痛,恐怕要挣扎得剧烈,但好歹长痛不如短痛,趁着他现在还有力气,受的伤反而更轻些。
他摇摇晃晃地拔出佩剑,对准了马颈,还未刺入,忽地从旁伸来一只手,扯住了马络头,随后从旁响起一道响亮的“吁”声。
黄马被扯得偏过头去,烦躁地甩了甩头,却甩不开,仍被这只手牢牢抓着。刘瞻知道是张皎赶上了,这当口却无暇偏头去看,只瞧着这只手提着络头向后一扯,两侧树木飞奔的速度便渐渐慢了下来。
他这才能从马上直起腰来,长舒一口气,收剑回鞘,因着手上发抖,插了几次,才插进鞘里。
张皎同他并辔而行,控着两匹马越跑越慢,终于停下。他跳下马,朝刘瞻扬起双臂,要扶他下马,“殿下受惊了。”
刘瞻摇摇头,想自己跳下马。不料刚才一时紧张,手脚夹得太紧,脱险后忽然放松,才发觉没剩下几分力气。他咬咬牙,怕若是当真摔下马去反而更加丢脸,只得让张皎抱下了马,低声说了句“多谢”。
张皎绕着黄马检查一周,在马蹄上拔出了一只血淋淋的铁蒺藜。这东西形如三角,上面布满尖刺,是凉州的雍军惯常使用的,撒在地上,专门用来对付狄夏的战马。不知为何这里遗落了一只,被大雪覆盖,看不出来,刘瞻的黄马不小心踩到,便即吃痛发狂。
张皎在黄马马头上轻轻抚摸两下,黄马身上疼痛渐消,重又温驯下来,尾巴轻甩两下,拿头亲昵地同他贴了贴。
刘瞻喘息甫定,接过铁蒺藜瞧瞧,笑道:“没想到还没出师,险些误在这东西手上。”
张皎将青骢马的辔头递过,“这匹马性格更温顺些,殿下出征时骑这一匹吧。”
刘瞻一怔,这马虽是从前他赠与张皎的,可今日张皎又借马于他,他反倒莫名心跳了两下。他也不推辞,从张皎手里接过辔头,应道:“好,等回来时还你。”摸摸马头,随后掩饰般地问:“你给它取了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