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醒来都为反派背了锅[综穿](199)
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态度。他们有底气。因为整个杭州最有权势之人,就是马太守。
“管家。”姜晨唤了这么一句,声音不大不小,马寿正好可以听到。他心头一跳,低眉敛目退了退。
对面毫无犹豫就道歉了,完全无视了马寿,对姜晨道,“对不起。船速太快了,还望小公子多多包涵。”
姜晨转回头,淡淡道,“无碍。”
“哎?哦。”对方弯腰查看了下,无心叹道,“船又破了。”
马寿见对方如此,心气当即上来,不由分说斥责,“怎么?撞破了船道个歉就完了?我家公子没事,要是伤着了你的道歉值几个钱!”
“哎?你家公子还没说话,就你急着投胎啊!”对方皱着眉,扭头对着船尾的姜晨大声喊道,“这位小公子,你就不……”管管你家的下人。
姜晨收了脚边弯弓,整理好怀中的长箭,面对他人将要出口的责问,作为一个不足七岁的稚子,显得过于平淡,他回答的语气稳重而毫无不安和局促,“我为何必须要管。事实究竟如何?你我心中有数,何必要我点明,令人难堪。”
“……我们都已经道过歉了,你们还想怎么样!你都没道歉!”
“若船是我撞的,道一声歉自是无妨。非我所为,何谈歉疚?”姜晨笑了笑,明明说的云淡风轻却又莫名显得有些强硬,“为莫须有的罪名负责,那可不是我的风格。”
就是这般……就是这般为了自己的名声,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到他头上。好……真的好啊。果然是到哪里都不曾变化。
“庾易,不过是个孩子罢了。”船舱里一道苍老却并不羸弱的声音传了出来。
不过是个孩子。
姜晨为此而笑。听起来的确倒像是他的不是了。
姜晨牵了牵管家的衣袖,也叹了口气,以一种宽宏大量的语气,“管家。不过是个老先生罢了。”
措辞显得极为尊敬,但是联系对答之后,却并不令人觉得自己受到了尊敬。
众人:“……”
里头的人显然怔了会,才道,“小小孩童,却也争强好胜不肯吃亏。”
姜晨抱好了弓箭,对于这褒奖对立面的的词语完全习惯,端的一派云淡风轻,“先生多心了。”
“这位小公子,你的船漏水了。”那声音提醒道。
“劳先生挂心了。稍后自会有人处理。”
“若不介意,便上船来。”
姜晨偏了偏头,“谢过阁下好意。”他望了望那艘径直过来的船,“不过,接我的人已来了。”
“管家。该回家了。”出了此事,他觉得有必要暂时回去一趟。
他翻身越过船舷,稳稳落在过来的木船甲板上,走入船舱。管家一边大呼危险,公子小心之类,一边畏畏缩缩手脚并用从那艘漏水的画舫过来。
等船走远了,这艘没人的画舫快沉了一半,船舱的人问,“这是哪家的孩子?”
有人答,“是……太守家的。”
“是桓氏啊。”那人微微叹息,“竟是桓氏。”
事实上作为杭州太守,跟随在马俊义身边的人总是不少。姜晨平日出门,周围明里暗里与马家相关的人总少不了几个。他知道的清清楚楚,却也懒得拆穿。因此今日画舫破损,他没有担心。退一步而言,即便不幸落水,这里并非深海,他可以自己游上岸,不会,再毫无声息沉没了。
才一入门,姜晨被人叫去了正堂。马太守指着副座之人介绍道,“佛念,这是王叔叔。你可记得?”
那人穿着皂色碎花长袍,腰间系着和田玉,头顶金冠,一派华贵,只是面上红脂□□,言语间时不时翘起的兰花指,显得过于女气。
姜晨低头,对这种稍显特别的作态也没有表现任何特别的态度,完全符合礼节地拱手一拜,相当给面子的应声,“见过王叔叔。”也许他记得,也许不记得。那又如何呢。总归上座的两位想要的,就只是他这后辈拱手这一拜,然后无论真心假意的表现得谦谦谨谨地去问一句好而已。
如此,他们便会满意了。
王卓然红唇一勾,走过来,翘着指尖拍了拍他的肩膀,细声细气笑道,“哟,几年不见,佛念长得好啊。”他转眼看到还未处理完善的灵堂,对姜晨叹了口气,有些遗憾,“只可惜……”
因着姜晨在场,没有说出口。
桓妹也是……怎就如此想不开呢。
马太守也跟着忧愁了番,“怪我,怪我当时……”
没注意到她的不对。
他……他至今还记着,阮儿当日,看到他带了如玉回家的表情。只可惜……他未曾在意。
怀远桓氏。桓阮逝世,桓氏最后的嫡系血脉,也就此没了。七年前他娶桓阮时,岳丈桓温尚手握重权,只可惜佛念五岁时,恒温便过早逝世了。自此桓氏一落千丈。
只因当初恒温领兵时,清算各大世家,与庾氏殷氏结了不少梁子,一朝逝去,被一直压制的庾氏就开始反扑了。三家基本是两败俱伤的结局。桓阮这一辈子弟,兄弟外调的外调,下放地下放,桓庾殷仍旧针锋相对。唯有她女子之身出嫁,才勉强未受波及。
只可惜他不过是个小小的太守,至今也不敢再去接近中央氏族,只怕有人会对他暗算报复。
惜只惜,桓氏崛起的太快,衰落的,也太快了。
姜晨不经意扫到他的神情,垂首,只觉好笑。人都死了。还有什么好遗憾的呢。桓阮在世之时,马俊义给她的只有拳脚和辱骂,她去世下葬了,马俊义倒是知道遗憾和后悔了。
不知遗憾的是人,抑或权势。
东晋四大士族,王谢庾桓。王导已死,庾亮尽忠,桓温病逝,新任宰相,谢氏谢安。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日中,谢安将为陈郡谢氏未来三百年的荣光而经营,牵制和平衡本代世家大族。
王谢世家。
姜晨觉得,自己应该庆幸这具肉身的血缘关系上的那位外祖父恒温,没有对王谢庾三家同时动手。
王卓然打量了姜晨好一会儿,见他一直低着头,心道他一向尊敬桓氏,这会儿恐怕是为桓氏的去世而难过,只好与马俊义换个话题,道,“俊义兄,佛念是个好孩子。”
马太守:“卓然兄不必安慰我了。他……哎……”自家人知自家事。士族的学习生活条件比平民不知好了多少,可他,却连那些平民的孩子都比不过,去年的杭州御射大赛,作为士族后代,佛念却输给了平民,实在……令马家面上无光。
王卓然合了手中折扇宽慰道,“佛念毕竟还小。”御射大赛的许多参与者,皆是十岁以上了。
“对了,俊义兄,佛念今年可是七岁?”
“不错。一晃,七年了啊。”他娶了桓阮,七年了。
王卓然下意识扫了眼姜晨神色,心里默叹,叹求俊义兄不要在孩子面前屡屡提起桓阮,“佛念该上私塾了。”
“这……”
“俊义兄乃是杭州太守,杭州最好的又是尼山书院,名声远扬,朝廷常常会去书院聘请人才。进入尼山书院,几乎就是半只脚踏入朝堂。马兄不如考虑考虑,送佛念孩子去那里求学。”
“尼山书院?这……我也有几分了解。可这尼山书院说是地处杭州,距离杭州城却也不近。此书院连学三年,非节假要事不得回返。学子入学之龄一向都在十六岁之上了。”马太守摇了摇头,有些忧愁,“卓然啊,佛念这个年纪,也只能请授书先生来家中教习,尼山书院,怕是不会招选啊。”
王卓然笑道,“俊义兄多虑了。我看佛念这孩子天资聪颖,早入学也算不得什么。俊义兄若是担心他年纪小,只消带上个年纪大些老实的书童便是。”
“这……”马太守下意识看了姜晨一眼,“佛念,你的意思呢?”
不知为何,自桓阮故去,如今他面对这个儿子,却再也提不起当初严厉苛责之心。
殊不知离家一事正和了姜晨心意。“学无止境,孩儿愿往。”
马太守愣了一下。总觉得从这语气中听出了几分愉快,好像巴不得赶紧离家远游永不归来一般——
“可……”
王卓然笑了笑,“俊义兄不必再多虑了。依我看呐,佛念这孩子举止大方,品行端正,岂会不被招录。”他摸了摸下巴,“也罢。尼山书院山长也是我王氏族人,待我修书一封,看他卖我一二分薄面。”
……佛念这般品状,不由就让他想起堂兄王羲之。他王卓然自认苛刻,看着这孩子都挺满意,言辞有礼,进退有度,稳重自若。想来自诩有教无类心胸宽广海纳百川的王世玉也不会对他不满意。
“可是尼山书院去年才招了学生。即便要佛念入学,也要到明年了,卓然贤弟不必为我等坏了规矩。”
王卓然打开扇子,掩着唇角笑了笑,“俊义兄可真是客气。怕还是舍不得孩子出远门。也罢。等他明年入学也好,俊义兄可以抽空多多为佛念筹备一二。”
“如此……也好。”
“佛念年幼,尚未取字。如今要求学书院,卓然,不如你来为他取个学名如何?”
“俊义兄……”王卓然颇有感动,为他人子取名取字,若非真正情谊深厚,是不可能的。
足可见,马俊义的确是将他作至交看待。
“如今时局不稳,希望佛念日后,如同桓温老将军一般,是个文成武就,既能妙辩庙堂又可征战沙场之人。文才韬略俱全,可这文韬文略不觉顺耳,就文才!马文才!俊义兄以为如何?”
“文才。嗯,不错!不错。”
“佛念,你以为文才一字如何?”
事已至此,话已出口。
姜晨沉默了下,拱手微拜,已无心表现任何不必要的异议,依旧客气,“谢过王叔叔。”
第175章 梁祝(三)
与姜晨相遇的, 正是谢安。
谢安的船渐渐离开了杭州辖地。他问地有些没头没脑,“琼伯以为,此子如何?”
庾易知道,是他又想起了那个桓氏的后人。
庾氏与桓氏不睦良久, 庾易尽力地没有带着偏见看待,“处变不惊, 礼节俱全。表象谦恭,内藏机锋。虽年幼亦可窥得来日容相。”他顿了一顿, 颇不甘愿的总结道,“乃昆山之玉。”
谢安点了点头, “令本相难免想起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