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 上(7)
捧砚挺胸叠肚地说:“什么租房子,我家老爷就是这院子的主人,我是跟着我家大公子回乡来的。”
一名老妇人问道:“可是在京当官的崔家老爷?不是听说他当了五品大员么,怎么叫大公子独自回乡了?”
捧砚不愿说出崔燮被父亲赶出家门的事,便轻描淡写地说:“公子是回原籍来应童生试的,京里喧哗,不利静心念书,所以提前带我们回来住。”
众人感叹了一阵,一个三十来岁的妇人忽然在人群后尖声问道:“你家公子多大年纪了?我家大儿可是十八岁就考上童生了,再考一道就能中秀才,京里的公子读书怎么也得比我们县里人强吧?”
旁边的人撇了撇嘴说:“张妈妈在我们这群妇人面前说说嘴也就罢了,那进士老爷的儿子比不上你一个做工的儿子?咱们这条街上如今住的都是读书种子,哪个不是年纪轻轻就中了童生秀才的。”
捧砚听得头疼,轻咳了一声道:“劳烦各位婆婆、婶子,我家公子才搬来,院子里的井水不干净,能否向各位家里借几桶水?”
那些人顿时顾不上吵架了,争着说:“打水不要紧,待会儿叫你家仆人来我们院子里挑,要多少都行。你家要淘水井的话,北大街上有匠户市,雇个淘井匠只消四分银子一天,若还要修房子,那儿也有泥水匠、裱背匠,一起雇来也便宜。”
捧砚不敢自己做主,便回院子里问他爹。
崔源说:“要淘水井得几天工夫,你去买酒菜时顺便看看有没有卖水缸的,先买个大缸贮水,凑合过这两天。那些匠人也得雇,不过天色不早了,先吃饭,吃过饭我跟你去看看。”
捧砚又出去了一趟,很快就有人抬着大缸敲响了他家门,连同水桶、舀子一并送来。崔源正在上房里铺炕席,没工夫打水,便多给了他们一分银子,请赵车夫带他们去邻家挑水,顺便借些鲜草、豆料喂马。
崔燮错眼看见赵车夫直接舀着挑来的生水喝,觉得不卫生,可他自己又不会烧柴灶,只得去上房叫崔源去烧水。
崔源以为是他渴了,搁下被褥就去烧水。盛被褥的箱子敞开着放在屋角,他就顺手把褥子铺上。那座炕四面还嵌着木架子,看着跟普通木床一样,他顺手爬上去挂了纱帐,还在帐角坠了香囊。铺完自己的到另一侧屋里看了看,只见南窗下光光一个土炕,便到厅里翻了翻崔源父子的箱笼,把他们俩的被褥铺了上去。
等到崔源沏好茶回来,看自到家的铺盖整整齐齐地铺在上房,吓得差点扔了茶盏,连声说:“不成不成,少爷你怎么能把我们的铺盖铺在上房!哪有家下人住正房的,我这就把铺盖挪出去,捧砚倒是让他睡在你外间,晚上给你斟茶倒水……咳,你怎么能干这种下人的活计呢!”
他撂下盘子就去抱炕被。崔燮不指望着能改变他的思想,索性只拿钱说事:“你来时不是说,咱们只剩三十多两银子了?京里还不知以后给不给月钱,这点银子就得供我养病,念书,能拨出几两来修房子?上房肯定要翻新,你们俩若住别的屋子,就得多花一份修房的钱,不如住这里,又省钱又省事。”
崔源急急地说:“那也……”
崔燮抬手朝窗外一指,打断了他的话:“赵大叔他们在外面呢,先这样吧,别让人听见咱们吵架。”
崔源顿时闭上嘴,自己闷闷地叹气。
不一会儿捧砚便带着个伙计,拎着两个大食盒和一小坛酒回来:一盒是给崔燮的白鱼羹、老鸡汤、烩鳝丝和时鲜菜蔬;一盒是给赵车夫和崔源下酒的炸鹌鹑、鱼鲊、酒浸肉、醋烹脆骨,还有满满一大盆香稻饭,酒则是店家自酿的白酒。
伙计把盒子送到上房,打开盒子,一样样把菜搬出来,又替他们锥开坛头的泥封,说了声:“几位慢用,回头把碗和坛子送回去就行,咱们街里街坊的,还望小公子以后多关照咱们的生意。”
伙计走后,崔源看着这桌至少值五六钱银子的酒菜,又想起刚刚崔燮的“歪理”,忍不住多叹了几声。
崔燮只当听不见,叫捧砚端着菜跟自己到炕上吃,让他陪赵车夫在堂屋喝酒。赵车夫还要赶车,也不敢吃太多酒,只就着脆骨喝了几盅,又痛痛快快地吃了四五碗饭,略歇了歇就辞别他们,拿车钱回了通州。
崔源张罗着收拾了碗筷,把剩菜倒进自家的盘子里,搁进厨房,悄悄跟儿子说:“你以后劝着点大少爷,他一个大家公子,又不是那等穷书生,哪儿有帮着下人干活的!岂不是要乱了尊卑吗?”
捧砚想到他路遇妖人时先推开自己,回到家也不摆主人架子,心里其实是极高兴的。可听了父亲的话,又觉得这不合大家公子的行事做派,犹豫了一阵才说:“许是大哥这些日子只跟咱们俩在一起,不大计较礼节。等他去书院读几天书,学了圣人的话,自然就好了。”
父子俩说着话收拾好剩菜,把盘子刮洗干净放回酒肆的食盒里,便准备出门一趟采买日用的东西,连着把食盒还给酒肆。
崔源临出门还要担心少爷干家务,把从家带的书箱推到床边上,叫他闲得无聊了就看看书,千万别干活。
崔燮痛快地答应了:“我就在屋里躺着,什么都不干不就行了?源叔你放心吧,我知道轻重。”
他们在这里安顿好,也就该考虑找先生读书的问题了。前些日子在客栈光忙着搞谍报工作,根本没时间摸书,得趁这几天把原身的字仿一仿,还得把入门的基础课都看一遍——虽说看过不等于能懂,至少脑子里有个PDF,万一有人考起来可以照着读。
崔源不甚放心地看了他一眼,出去套车了。
不一会儿外头大门“轧轧轧”地响了几声,崔燮以为他们走了,把头伸出窗外看了一眼,不想崔源又从二门进来,站在院门口喊道:“我请了隔壁赵员外家人帮忙看门首,天黑就回来,少爷好好歇着,也别看书看得太晚。”
崔燮连连保证自己哪儿都不去,老老实实地把头缩回了屋子里。又过了一会儿,大门被人从外面“砰”地关上,这间小院才彻底清静下来。
他找原身从小用的书箱子,坐在床边脚踏上慢慢翻看,还真找出一摞原身抄的字纸,打眼就看见一句“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他记得《大学》里有一句“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那么这摞抄的八成就是《大学》了。
内容也看不懂,他就仔细看了一下字体。写的是颜体,可能是原身年纪尚小,字还写不出什么筋骨,但字体丰腴,排列整齐紧密,算是不错,也并不难仿。
那堆抄写的字纸底下,却是一套半新的《四书章句集注》,一套八成新的五经原文,再往下是略旧的《三》《百》《千》《神童诗》《时古对类》……还有一本翻得极旧的《孝经》,边上密密麻麻地用小字作了注。
看来这孩子的工夫都花在孝经上了,难怪学习进度让刘师爷鄙视呢。但是原身既然爱读它,他也得往脑子里印一遍,要是万一有人要拿这个考他,也能开PDF作弊。
崔燮抿了抿唇,把剩下的书摆好,翻开《孝经》一字一行地看了下去。
他看过的书页在脑内生成PDF,一页接一页地向下拉长,并不像他之前想的那样,每看一页就生成一份独立文件。他的眼睛和大脑就像扫描仪一样:若是看得清楚仔细,脑海里的文件就印得清楚;若是走马观花地扫视,文字就有深有浅,他没认真看过的部分就会模糊、缺字,甚至整个文字都不可辨识。但只要认真地重看一遍,清晰版的文字又会覆盖原来模糊的部分。
把整本书翻阅到头后,文档就自动命名为《孝经正义》,化成PDF图标,静静地躺进了硬盘里。
上次写的那张酒方子和崔源写给谢千户的信都排在这本书前面,却没个正经名字,而是用文档内容的前几个字命名。
这些文档的命名规矩跟WORD一样吗?能删掉吗?别回来随便看个字就生成PDF,白占内存空间吧?
他舍不得删掉那么长一卷孝经,就试着点住烧酒方子,集中精力把它拖到硬盘外,果然就在空中碎成粉末消失了!而且这些文档的生成也有规律:如果连着翻页看下去,就会生成连续的文档;如果看了一页或是几行字之后就闭上眼,这几个字也会生成独立文档,自动存入硬盘。
这也比WIN10差不了多少嘛。他自得其乐地想着:虽然看书会生成碎片,有点乱,但只要及时清删就好。将来把那几箱书慢慢刻进硬盘里,什么时候用到就按着名字打开,说不定还能冒充个过目不忘的天才呢。
第9章
崔燮试验够了硬盘的功能,就重新打开《孝经》,对照手边的印本查缺补漏。
看着看着,他忽然发现一个问题——
这些字他都认识!而且看着竖版的、写满小字注释的书,他居然一点不觉得别扭,读书的速度几乎比从前看横版的简体中文印刷文字时慢不了多少!
他穿越之前很少看繁体字,竖版书更是连翻都懒得翻的,怎么忽然看得这么顺畅了?这难道就是身体本能,虽然换了灵魂,可该识的字都还认得?
那背过的书呢?
崔燮有点期待,关上PDF,先回忆刚刚看过的大字内容: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
下什么来着?
他翻开书,略过一片小字看到那句“民用和睦”,脑中一转,自然而然地往下接了“上下无怨”。再往下背几段,又遇到脱漏的地方,再翻两眼,便又能接着背下去。翻了那么几次,竟也磕磕绊绊地把整本书背到了结尾。
看来他果然没继承原身任何记忆,书还得自己背。
好在这个身体毕竟是十三四岁,大脑最活跃的时候,死记硬背的能力还挺强的。再加上他的灵魂已经是成年人的,理解力和集中力胜过真正的孩子,以前又多少学过些古文,背起书来还挺顺利。回头再按着艾宾浩斯曲线巩固几次,多做几套摸拟题,不就能记得牢牢的了?
这才只有四箱子教材和真题,他前世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算术、英语,这么多年用的课本,做的练习册和卷子,不比这多多了!
崔燮自我激励了一会儿,闭上眼重新开始背书。如此重复两三遍,觉得差不多了,就翻开脑海中的PDF,集中精力记诵正文后面的小字注疏。
也不知过了多久,大门忽然“嘎吱吱”地响了起来,似乎有人在院外说话,声音还挺高。他以为是崔源回来了,想想他走之前老母鸡似的唠叨,便扑到床上,拽了条被子裹住自己,装出一副听话休息的模样,闭着眼继续背书。
可外面的声音越来越近,他渐渐听出来,不是崔源父子回来了,而是一对老夫妇在他家院子里说话。两人嗓门都挺大,声音直往房里灌,似乎说的还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