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古代耽美>

夫夫孩子热炕头(44)

作者:初吻江湖 时间:2018-10-27 11:48 标签:种田文 穿越


    “算了,想留就留着吧,实在不行,那些旧衣服还能给她们打个薄,纳个鞋底子呢!”于良吉叹了口气,还是有代沟,型号他也没打算娶这里的女孩子当老婆,不然日子可怎么过?

    忙活了三天之后,一切准备就绪了。

    天才刚刚放亮,空气尚还带些微凉,昨夜的一场小雨,水滴沾着树叶更显绿意,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清脆的叫声婉转悦耳,大公鸡飞上墙头,喔喔喔的也喊了起来,这是大自然的闹钟,在提醒人们,该起来了。

    今天村里的人都早早的起来吃了早饭,就去了于家帮忙,而于家在吃完早饭之后,迎来了张家的人,这回搬家依然是三兄弟送了老两口过来,他们到的时候,于家正开始搬包袱,也算是赶上了。

    房子盖的是三进的四合院,宅门边上便是一排倒座房,里头是垂花门,垂花门边上便是游廊,内院分了东厢房和西厢房,以及他们俩住的五间大正房,正房两边是东耳房和西耳房,后头最后一进是一排后罩房。

    门口有一影壁浮雕,一个大大的“福”字,两边小小的游廊蜿蜒而婉约,顶梁有彩绘,花鸟鱼虫,栩栩如生,非常漂亮。

    这也是如今以于良吉的身份最匹配的装饰。

    倒座房一角栽了一颗白杨树,意味“阳”的意思,因为倒座房是门朝北开,又没有开窗户,见不到阳光,怕有不好的东西存着。

    倒座房一共有七间,在宅门东边单独的两间用来当了车马房,一间里头放着板车,另一间还停着一辆专门给小于举人出行打造的带着车厢的小马车,正好那一间前面有块空地,套马车什么的也方便。

    除了用来当车马房,大门另一边的三间都放置了各色工具,还有两间空着,于良吉就打算用来放杂物了。

    过了垂花门,就是正式的居住地了。

    东西厢房靠近正房的地方,栽了两颗杏树,取“杏榜高挂”之意,从这里就能看出,于良吉对于兴怀科举的重视之意了,在于宝宝还这么小的时候,就开始打算了。

    最后的后罩房那里,一般人家是给女儿住的,但是他们家一窝子都是雄性生物,所以用来存放粮食,也就是仓房。

    东耳房成了厨房,西耳房成了锅炉房。

    农家人,粮食就是他们的命,所以后罩房两边种着两颗柳树,取“留”的意思。

    于良吉设计的图纸,连窗户都是双层的,实在是冬天太冷,他有点冻怕了,但是现在有一层窗户是糊的窗纱,很透明的那种,能挡住蚊虫但是不耽误小风大风吹,绷得很直,于良吉觉得夏天有过堂风的时候,肯定会凉快。

    等打扫完毕,上好了玻璃之后,乍一看,跟现代的那些复古建筑,高级别墅什么的,没啥两样了。

    内里包括抽水马桶都有,这个年代已经有了地暖,就是一般人家不会盖,因为那要多花一笔钱。

    别人舍不得,于良吉可舍得了,他们家花了五百两银子,铺的地暖,就是到时候得自己烧。

    外头围着围墙,两米高,这不是为了防人,而是为了防野兽,尽管村子里有了围墙,可于良吉还不放心。

    多一层围墙,他就多踏实一份,实在是冬天的那场狼群袭击村落,然他记忆深刻!

    他们家的大门都差点被挠出窟窿来!

    要不是有石宏大在,指不定谁家啥东西就被狼群叼走了呢!

    据说真的有人家的孩子被狼给叼走的,当然,那种事情很少,但是不代表没有!

    围墙围住的不仅是四合院,还有他们家的菜园子在内,可以说,是把整个家都围住了,按理来说,四合院是不需要围墙的。

    “围墙高点也好,咱们这里靠山,野物多!”老村长也赞成于良吉把围墙搞成这个样子。

    多一层围墙,就多一层保证,尽管村子里同样有了围墙。

    “前头,我打算再盖个房子,教孩子们读书用,以后就是咱们十八里铺的小学堂了。”于良吉指着前面早就买下来打地基的空地。

    “不是给于宝的?”老村长还真没多想。

    他以为这个房子是于良吉的,前头盖的那个应该是给于宝宝长大了住的,现在盖上只不过是占块好地方,离于良吉近一些。

    “孩子的地方当然在我身边,你妹发现,我这两边的空地大了很多么?”于良吉指了指房子两边。

    这是他买下来的土地,没盖房子,但是也不适合种菜,都是盐碱地,只能用来盖房子。

    “嗯?”老村长眯起眼睛扫了一扫。

    “等将来孩子大了,就在原来老房子那地方,搭个两进的宅子,将来生了孩子,也不怕,西边我打算等他生了闺女之后,就盖个花园子,养活小孙女儿。”于良吉计划的特别长远。

    “有道理,有眼光!”说的老村长都不得不佩服于良吉了,这是把下一代都算进去了。

    院子大了很多,靠西北边的地方,是一个化粪池,种了一圈的丁香树,这种树开花味道浓郁,足够盖住恶臭,而且这个化粪池紧挨着他们家的粪堆,熬粪也方便。

    最主要的是,离四合院最远!

    正北边靠墙的也是一块盐碱地,菜园子没扩到这边来,起了一圈的鸡架和鸭棚鹅圈,以及猪圈和牲口棚子。

    到时候清理出来的粪便都能直接送到旁边的粪堆上,一点不用走冤枉道。

    正东边也有一块地空着,于良吉让人起了一面厚实的土墙!

    他打算到了秋天盖个大棚,冬天就能吃点青菜什么的了,去年冬天各种不方便,他用室内培育出来的青菜太少了,不够吃。

    西边有一个空旷的地方,硬硬的地面铺着青砖,是给石宏大准备的小型练武场,旁边有好几个木头架子,别人问的时候,于良吉张嘴就来:“晒衣服的地方!”

    石宏大:“……!”

    好吧,在这个小乡村里,好像有个练武场是有点奇怪的事情,晒衣服就晒衣服吧!

    只要有个地方就行,石宏大不挑剔。

    因为人多,包袱什么的都是打好了的,女人们一人两个,直接从老房子给拎到新房子里,往柜子里一放就行。

    家具什么的都不用搬,也就把锅碗瓢盆给搬到厨房去算是个力气活。

    于良吉弄的厨房也够大够干净,第一天暖锅,虽然用猪油蹭了蹭锅子,但是还刷干净了,于家可在守孝呢,不能吃荤腥。

    不过于良吉早就叮嘱过了,做饭的时候,不要吝啬油盐,且家里有不少个鹅蛋,可以炒个大葱和木耳,算是个硬菜了,剩下的让张老太太看着办。

121 暖锅烧灶

    因为这些人里头,也就张老太太算是实在亲戚,于良吉也是因此将暖锅做饭的事情托付给了老太太。

    尽管他跟老太太并不是很熟,但是这个时候,能在厨房说了算的也就剩下老太太了,于是就让老太太代表自己,主持大局。

    石宏大早就准备好了各种柴,足够这一天用的了。

    于良吉抱着同样穿着新衣服喜气洋洋的小侄子,叔侄俩一起招待来客,家里瓜子花生都摆上来,还有大碗,喝的是好茶,能得到这么高规格的接待,大家伙儿都很高兴。

    石宏大就忙里忙外的摆桌子,抬椅子的,身后也跟了好几个小伙子,都给他打下手。

    端茶倒水的都有人搭把手,女人们都在厨房那里忙活。

    没有青菜只能找一些涨势好的香菜、油菜之类的先摘下来吃还在孙家订了两板水豆腐,十斤干豆腐。

    农家这个时候也没啥好吃的,于家又不能上大鱼大肉,只能尽量做得好一些,放的油多一些。

    大葱木耳炒蛋,大酱炖水豆腐,土豆炖茄子干,炒三丝,油炸素丸子,油炸花生米,还有个小青菜鸡蛋汤。

    凑了六菜一汤,一共七个菜,人说邪物是逢“七”就要避讳的,所以也算是应景。

    老村长坐在宽敞明亮的的堂屋里,高居首位,跟大家伙儿聊天,说说自家的地,自家的娃儿。

    他没说于良吉要盖学堂的事情,先等等,等于良吉盖起来了再说不迟。

    于良吉也没说,他是想着,再过些天就要开始忙了,说了大家还以为他要让人来上白工呢。

    付家兄弟也来了,只是他们都没带女眷,家里那是什么样子,他们当丈夫的最清楚,付老大是早早的就把媳妇送去了岳家,美名其曰:归宁。

    其实就是为了省麻烦。

    付二柱子更利索,直接把媳妇锁家里,儿子跟他娘一起,在屋里蹲着,他自己揣了十个铜钱装的红包过来吃席面。

    喝着好茶好水,嗑着瓜子儿聊着天,其乐融融的样子也的确和气的很。

    还有不少人都在于家的院子里蹿来蹿去看稀奇,毕竟这边虽然有大宅门之类的人家,可人家岂会让他们这些不认识的人进去乱蹿?

    尽管有人吆喝他们,不许来回乱跑,但是有的人好奇心太重了,纵向好好看看。

    若说以前还有人想跟小于举人攀比一下什么的,现在是歇了那个心思,人家起了这么大个宅子,谁比的起?连老村长家都要退一射之地了!

    “不用呵斥他们,想看就看,都是相熟的,也不是外人。”于良吉笑着让大家随意,尽管看!

    反正也搬不走。

    于良吉就那么跟小侄子坐在一起,听这些农家人说庄稼的事情,很熟悉的一幕,记得以前他下乡的时候,就跟自己的导师和同学们,也是这么坐在炕上,听老农们将他们那些并不科学但是很有效果的经验之谈。

    其实智慧在民间,很多人一辈子可能都不认识字,可是说起种地的经验来,那是连专家教授都比不上的,这就是实践出真知。

    搬家是上午就搬完了,因为东西少,人多,不到十点就完事了,然后就是他们说话聊天,给房子增加些人气,厨房也开始暖锅,做饭。

    石宏大给厨房搬了一袋一百斤的大米,大米在这边很少有人家顿顿的吃,都是来人去戚的时候,拿出来招待一下众人。

    豆油更是一大桶放在那里,煎炒烹炸是随便使。

    等开席了之后,上来的饭菜都是油水足足的,哪怕是全素的席面,众人吃着也香的很。

    席间于良吉以茶代酒,敬了大家伙儿一杯。

    他是举人老爷,尽管年纪小,但是身份摆着呢,敬一杯茶已经是很给大家面子了没人敢去挑理儿。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