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当完美太子(338)
匈奴不仅是对中原人下手狠,他们对自己人也一样。各部落之间并不是和平共处的,就像以前的七国也会互相攻伐一样。
匈奴的处境还要更糟糕。
七国互相攻伐,哪怕被吞并了,庶民也照样能过日子。贵族可能惨一些,不过也有贵族可以重新翻身。
游牧部落就不同了,他们会杀掉战败部落里没用的老人和反抗激烈的青壮男人。然后接收对方的女人、孩子和奴隶等,把他们都充作自己部落的奴隶使唤。
如果部落里食物短缺,或者急需迁徙躲避灾祸,这些被俘虏的奴隶就是第一个遭殃的。
桥松经历过百越的事情,已经很能理解父亲说的道理了。就像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要收服那些所谓的蛮夷,自然也要先去了解他们。
扶苏又道:
“但对待百越和对待匈奴,不能一概而论。百越想要的是尊重,可匈奴并不在乎什么尊重不尊重的。”
匈奴野性难驯,收服他们要和收服烈马一般。他们因为长期的社会习性导致性格残忍自负,想用以礼待人的怀柔手段感化匈奴纯属浪费时间。
桥松握起小拳头:
“我知道,要先把他们打残,然后再收编!等成功驯服了他们,他们就是帮助大秦看守北方门户的最佳势力!”
扶苏挑眉,这小子学得还挺快的。
确实,大秦准备将匈奴这群恶狼驯养成忠心耿耿的狼狗。这个操作成功性很大,不说远的清朝,历史上汉朝都达成过类似的成就。
可惜因为后续大汉皇帝对匈奴部落的骚操作,再加上汉朝自己四分五裂管不了异族了,最后遭到了匈奴的反噬。
东汉末年有个挺离谱的事情。
汉灵帝招匈奴协助平叛,结果平叛之后不放人回去了。带兵来支援的单于长子没办法,只能被迫留在中原靠抢劫为生。
后来匈奴单于死亡,长子想回去继承单于之位,他也不让人回去。
偌大的匈奴部落居然连个单于都没有,直接导致了匈奴内乱的发生。大家为了争夺汗位大打出手,单于长子也干脆和叛军勾结开始祸害中原。
之后就是一团乱麻,匈奴彻底脱离大汉掌控。
这么傻缺的操作正常人都干不出来,扶苏哪怕没听过这些历史教训也不可能掉坑。所以他在教孩子的时候就着重强调了,不要仗着恶狼已经被驯化就为所欲为。
家里从小养大的狗被虐待之后还有可能心生怨愤袭击主人呢,更何况是从外面拐来的狼了。
现阶段不走尊重怀柔的政策,是因为现在不合适。不代表这个手法一直用不上,等驯化完成,自然该更改策略。
桥松嗤了一声:
“我又不傻,怎么可能不懂这个道理?”
扶苏却没看他,而是去看史官:
“孤方才的话记下来了吗?”
史官点头。
桥松:……
好吧,原来是他自作多情了。他爹这是拿教导他当借口,实际上话都是说给后世子孙听的。
秋季很快就到来了。
和众人所料不差,北部边郡很快爆发了多场大战。甚至还出现了一个部落联盟,集合好几个部落的力量攻击一个边郡。
然而边郡那边也迎来了新一季的粮草支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大秦已然缓了过来。
这一场大战从秋季一直打到冬季,打得塞外血流成河。
大秦这边靠着长城阻隔,可以占个守城的便宜。像攻城战这种,一般来说都是攻城的伤亡会更大一些,尤其是在没把目标攻下来的情况下。
所以匈奴这次算是元气大伤,比去年那场中计后的大战还要伤。到最后退兵时各部落青壮男子基本都折损了大半,结果还没抢到多少粮食。
不仅是人死了一堆,战马也死了不少。
没有战马,逃命时速度就快不起来。秦国那头却不缺马匹,此消彼长,溃败的匈奴又被击杀了一批。
骑兵只有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冲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和人打攻城守城战的话,真的很吃亏。
要不是秦国的长城还没有彻底修好,有些时候秦军还要主动出来迎敌,情况会更加一边倒。
溃败的匈奴这会儿已经管不了以后要怎么办了,明年、后年这些未来的寒冬如何度过根本不是现在有功夫管的。
现在他们要面临的问题里,最紧急的是当前的口粮危机。
这场仗打了小半年,匈奴本来就缺粮,打仗只会更费粮食。
可是战事已经开启了,总不能半途而废。中间粮食不够吃的时候,有些寻常不能动的储备粮也不得不提前拿出来吃掉了。
这些“储备粮”,其实就是留下来做种的牛羊,甚至还有一部分马匹。
往年再饿,部落里也不会随意把它们杀了。
全杀了吃掉是能填饱肚子,可来年就没有新的幼崽出生了,到时候等不到秋收就得全族饿死。
这次大家打红了眼,手头剩下的牛羊马都不多了。眼看着肯定撑不了几个月,怎么办?!
有余力的时候匈奴还会担忧部落被其他部落吞并后自己要沦为奴隶,现在有些匈奴甚至开始期待别的部落打过来。
去做奴隶只是吃不饱,说不准不会被饿死呢?
族里的聪明人冷言打断了他们的妄想:
“我已经去打听过了,这次死伤惨重的部落非常多。要是被这些部落击败,他们可不会多养一堆奴隶。”
不就是牛羊不够吗?那就去吞掉别的部落,抢走他们的牛羊。只要抢得够多,自己部落就能渡过难关。
至于剩下那些奴隶,杀了了事。留下还得和自家分粮食,哪有那么多食物分的。
众人顿时清醒过来:
“那怎么办?我们部落就剩下这么点能打的汉子,想抢别人也抢不到。”
已经有人员保存还算完备的部落开始动手了,情况只会越来越严峻。
有的部落甚至从一开始就没参与大战,早就打着黄雀在后的主意。他们觉得攻打秦国不靠谱,不如等那些部落被打残了再去收割残兵败将。
反正他们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叫自家能在冬日里吃饱,至于是从中原抢食物还是从其他匈奴手里抢食物,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区别。
摆在那些打了败仗的部落跟前的选择似乎只剩下两个——要么先下手为强;要么自己躲起来,等发现不缺食物的部落后,再过去俯首称臣给人当奴隶换口粮。
方才开口的匈奴人摇头,目光闪烁:
“其实,我们还有第三个选择。”
大秦探子从草原深处传来消息,匈奴人开始内讧了。
说起来探子能打听到这些,还要多亏西域的通商。匈奴表面上没参与,实际暗地里很眼红,想尽办法改头换面掺和了一脚。
扶苏只当没发现,转头就借此机会反向安插了探子进入匈奴内部。
这些探子大战时不怎么指望得上,那会儿传消息不方便。不过像现在这样的时候,还是很好用的。
据探子所说:
有一部分匈奴选择互相蚕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还有一部分匈奴被迫结成同盟,共同御敌。
结盟的基本都是战败的部落,匈奴里出了几个聪明人促成了此次结盟。
道理很简单,现在他们都是风中残烛,随时可能被人剿灭。与其如此,不如残烛们联合起来,暂时形成一个大势力,对抗完好无损的匈奴部落。
先从这些部落手里保下性命,然后再寻求别的出路。
——不能抢秦人,也不一定能打过其他部落,但隔壁东边不还有东胡吗?
他们甚至还能想办法说动那些完好的部落,和他们一起去抢东胡。
那些部落现在抢他们是抢的开心了,但总不可能每年都靠抢同族过活。有选择的情况下,当然是抢外族更合适一些。
更何况东胡所在的地区也有广袤平原,似乎可以种植粮食。只是他们游牧部落不擅长耕种,粮食产量总是十分可怜。
中原地区的粮食亩产已经很低了,匈奴只会更低。
“有产量总比没有强,反正我们以前去抢中原人也抢不了太多粮食。这些粮食本就是冬季时拿来应急的,少一点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