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盘点历史,昏君社死(162)

作者:明夜泊霜 时间:2023-09-15 09:54 标签:系统 直播 轻松 历史衍生 剧透

  ——换做李世民的话,挥手即可剿灭之。不,换做是他,从一开始就不会让安禄山这等人有发展壮大起来祸乱天下的机会。
  然而李隆基这对父子却深深将大好局面败坏,当初应该对手握军权的地方节度使进行制约时,李隆基纵容无度毫不设防,而今平定叛乱需要倚仗武将之力,无论李隆基还是李亨,又不辨忠奸,一味猜忌。
  该提防时不提防,不该猜忌时瞎猜忌,就这样的货色,哪能好好治理大唐江山?
  难怪叛乱一起就如野火燎原般扩散!
  当然了,相较于李隆基,李亨还算有救。要不是李隆基丢下这样一个烂摊子,生在太平年间的他做个守成天子当无问题。
  可安史之乱时的大唐,需要的是能够团结一切力量扫平叛贼,用最快的速度结束这一天,让大唐重新恢复安定的雄主!
  唉……时也命也!
  大唐没有大汉那样幸运,也强求不来。
  唐太宗李世民默默叹了一口气,没有能力穿越时空去力挽狂澜的他也只能做个看客,接受大唐即将由盛转衰的未来——
  【公元762年5月,唐玄宗李隆基与唐肃宗李亨父子双双去世,至死都不曾平定安史之乱。尤其是后者在位的短短六年,大唐都都笼罩在风雨飘摇的混乱中,外有叛军作乱,内有二圣相争。李隆基父子的无能、昏聩,他们不顾大局的争权夺利,猜忌功臣而决策失误,令本该被早早终结的安史之乱不仅绵延了数年之久,这场动荡造成的危害更是暴风般席卷大唐天下。】
  【幸运的是,大唐王朝终究国运未绝。】
  【上天不曾抛弃曾辉煌一时的大唐——】
  【李亨父子虽令人失望,无法消灭安史叛军,叛军这边却主动自我削弱送人头——掀起叛乱的安禄山死于其子安庆绪之手,安庆旭又死于史思明之手,成功上位为叛军首脑的史思明本有机会继续兴风作浪,威胁大唐国祚,却被其子史朝义所杀。而史朝义在叛军中的威望远不及其父,对大唐的威胁也是如此,公元763年,惨败于唐军之手的史朝义众叛亲离,自尽而死,持续了8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
  铮——
  悲壮慷慨的击筑声突然响起,一道属于少年人的清朗歌声在每个人耳边飘荡,每一个音调都合着节拍,带着不尽肃杀之气。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天下军民也不曾抛弃曾经高悬如日的大唐王朝。天子逃了,他们却没有。江山动荡之时,正是彼辈报效家国之日——】
  【于是,少负大才却入山修道的李泌主动出山为匡扶社稷而出谋划策。天下安则归隐,天下乱则入世;得帝王信任便全心托付为君尽忠,受奸臣排挤则洒然而去功成身退。历经四朝,三为帝师,两为卿相,活出了如范蠡、张良一般的传奇人生!】
  水镜之中,一幕幕画面浮现。
  首先是一位少年神童,年仅七岁的他在皇帝和宰相面前从容对诗:“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之后是稍长大一些、受天子李隆基赏识却因讥讽奸臣而被放逐的青年;并未灰心气馁,反而游历山河、爱上修仙问道的他;安史之乱爆发后,千里迢迢出山、奔赴灵武为李亨出谋划策的他;收复两京后,因谗言而受李亨猜忌于是主动归山修道的他;李亨之子唐代宗继位后,吐蕃入寇,天下动荡,再次入世匡扶社稷的他……
  一幕幕画面飘过,水镜中的少年神童不知不觉已经老去,最后的画面定格在滚滚长河之上,一叶翩舟顺水而流,天际一片浩白。身着道袍的老人负手而立,儒士与道士的气息融为一体,说不出的飘逸洒脱。
  风吹动袍袖,也将他的声音传递到远处。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于是,戎马半生的老将郭子仪不惜出生入死,一次又一次被皇帝忌惮而交还兵权解甲归田,国家有难时却一次又一次披甲上阵。“救火”三十年,其功冠大唐,其名留青史!赞曰:“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这次出现在镜中的是众所周知的郭子仪。
  他的种种战绩早已在此前的盘点中出现,众人已是心知肚明。此时大家的焦点都落在郭子仪的青史评价上,简直大为震撼。
  ——“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这个评价也未免太高了,古往今来有几人能达到?
  倘若说李泌的一生让无数文人羡慕,那么郭子仪的事迹就令历朝历代的武将憧憬。
  古代名将难以善终,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君王“狡兔死,走狗烹”,看到水镜之中白发苍苍、八十寿终,被君王被尊为“尚父”的郭子仪,他们又是羡慕又是敬仰。
  “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以一己之力救江山与水火,封王拜将,若能活成郭子仪这般,死而无憾也!”
  武夫们一腔热血沸腾,人人心生向往。
  不过他们并不嫉妒郭子仪的待遇,毕竟这一切都是对方为大唐出生入死换来的。许多人自问若是处在郭子仪的位置上,即便有他的军事才能,也做不到像他那样周全,能在皇帝的猜忌下一次次自保,又能不计较皇帝的猜忌防备一次次披甲上阵。
  哪怕是宋朝那些看不起武夫的清高文士,面对郭子仪的事迹,也挑不出毛病来,唯有吹毛求疵:“郭子仪尽忠为国,实乃大唐柱石。可天下岂有第二个郭子仪?”
  ——就差没明说我大宋的武夫都不可信。
  还好这样的人不多。经历了这么多期直播盘点洗礼,宋朝之灭亡还在眼前,如今平行时空的宋朝上下根深蒂固的思想早已发生动摇,大宋君臣更是个个警醒。重文轻武、武备松弛的局面已经开始发生改变。
  【于是,颜常山之舌及张睢阳之齿,与文天祥的《正气歌》一同名传千古——】
  话音落下,一袭水墨画的卷轴在水镜之中倏然展开,从上到下如同丝绸般铺展下来,行云流水般的字迹在卷轴上出现: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伴随着卷轴的铺展,那道女声和着节拍轻吟,一直念到这里,她的声音戛然而止。
  卷轴如水墨般消散,再次浮现的画面中,是一位身着儒衫、气质儒雅清正的文士。
  【颜杲卿,琅邪临沂人,秉性刚直,很有才干,他以荫受官,到天宝十四年,正好代理常山太守,由于安禄山身上有河北、河东采访使的官职,常山也在其管辖区。也就是说,他其实算是安禄山的下属。安禄山起兵造反后,不过一个月就攻陷东都洛阳,颜杲卿见势不妙,担心安禄山一路攻入潼关,危及大唐江山社稷,便与担任平原太守的堂弟颜真卿相约起义兵,暗中招募人手,互相配合断绝安禄山叛贼的归路,就可以暂时缓解叛军西侵之势。】
  【于是,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前真定令贾深、前内丘丞张通幽等人假装投降安禄山叛军。趁着安禄山留守常山的两员部将之一高邈有事前往幽州还未归来,颜杲卿传书请另一员叛军部将蒋钦凑入郡中议事。】
  【蒋钦凑毫无防备地入了城,宴席过后、醉醺醺之际,就被埋伏好的袁履谦等人砍了头。等高邈率数骑从幽州归来,便被颜杲卿派出的人马轻而易举拿下!】
  【就这样,常山重新变成了朝廷的地盘,等安禄山再次派人从东都而来,常山这边早已设下伏兵,一举擒获贼首何千年!】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