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留痕(41)
死者已经确认死亡,路铮率先上前检查了一下伤口,死者的脑袋侧边,靠近太阳穴的位置有一个黑黑的小圆洞,伤口边上还沾着很多凝固的血液。
“这伤口……”路铮微微皱眉,冲唐邵源的方向努努嘴,唐邵源相当有默契地凑上来一起观察,给出了确切的结论:“这是远距离射击造成的枪口,具体到数字的话,起码十米以上。”
魏雄风拎着单反咔咔地照相,一边拍一边感慨:“这凶手,枪法很好啊?十米以上一枪毙命。”
“不是一枪。”查青大队长神色很严肃:“群众报警的时候表示,当时连续有三四声枪响,还没反应过来,他就看到卖烟酒的小摊贩从凳子上扑倒在地,一群人都不敢靠近,打了电话叫了120和110,等120来了之后发现受害人受了枪伤,当场毙命,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民警已经把周围封锁,正在驱散群众。”
“三四枪?没经过训练的话也算是准头不错了。”路铮皱了皱眉,观察了一下尸体另一侧的太阳穴。
“子弹应该还在体内。”唐邵源帮他说了出来:“没有出口。”
路铮点点头,把现场交给了他:“换你来,我去检查外围现场。”
按照查青大队长所言,小摊贩出事的时候坐在玻璃小推车边上的凳子上,路铮估算了一下小贩的身高,按照伤口角度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了一会儿,抬头扫视,目光聚焦在了马路边上的一桩拆了一半的楼盘上。
“查大队长,子弹很有可能是从那边那栋楼的二楼射出的。”
查青听罢,也没问为什么,赶紧紧急调动武装刑警去封楼寻找凶手。
路铮在等他们清场的时候也没闲着,埋头在现场附近找了半天,终于在马路牙子边上寻找到了想要找的东西。
“7.62毫米口径的弹头,三枚。”他摊开手掌,从箱子里拿出放大镜对着弹头聚精会神地看了一会儿:“没有膛线痕迹,是土枪。”
“和之前的是同一把吗?”唐邵源检查完了尸体,指挥着民警们一起把尸体装袋运去了物证中心,这会儿腾出手来,一边脱手套一边问。
“很可能是,但是暂时不能确定,在现场应该能找到弹壳,有了弹壳就可以确认了。”路铮摇摇头,把弹头装进了物证袋,神色有些担忧。
如果是的话,这很可能就是一起连环杀人案件了,而且凶手身上还有热武器,随时可能给社会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
攥紧了物证袋,路铮深深呼了一口气,就在这时,他裤兜里的手机嗡嗡的震动了起来。
“喂,头儿?”
电话那头是跟查青一起去排查现场的耿志忠:“路,带着小唐他们一起过来,找到凶手蹲守的地方了。边上那个烂尾楼的二楼,上楼左边走。”
**
凶手这个行凶的地点挑选的非常巧妙。
本来闹市区是不应该有这样半废弃的楼房的,原来这片是原宝市居民人口最为密集,人口构成最为复杂的小区之一,政府准备在这里修一个图书馆,只是和居民谈条件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有部分居民成了钉子户,不肯搬走,无奈,拆了一半的工地只能暂时停工,形成了现在这种半拆不拆的尴尬局面。楼的右侧边已经拆的只剩下水泥结构,居民都搬走了。不过由于正是下班吃饭的高峰期,进入这半拆不拆的破楼的必经之路又是一条人流量车流量均巨大无比的小型马路,直通后面的几家大型民营企业,进进出出的人太多了,一时间根本找不到可疑人员。
路铮和魏雄风一起检查了一下必经之路上的监控分布,发现只有路口一个。
“大隐隐于市,这个凶手有点让人头痛啊。”魏雄风没找到更多的监控探头,脸上表情看起来非常遗憾。
二楼已经被拆的只剩下水泥框架了,路铮几人三步并作两步上了楼,在二楼拐角很容易的就发现了聚集起来保护现场的民警们。
“过来看看,路。”耿志忠在一边冲他招手,面上有一些喜色:“这里有不少灰尘,可能有些好东西。”
耿志忠说的好东西,大约就是指纹脚印之类,对于痕检来说,的确是好的不能更好的线索了,路铮心情瞬间明媚,快步进入了现场。
这个空房间里面的家具、地板之类的早就被拆除干净了,不过窗户还留着。路铮进去之后耿志忠几人都四下散开给他腾出空间。
很快,地上就有了发现。
路铮“咻——”地吹了声口哨:“丰收啊,大雄,来拍照固定。”
**
原宝市局小型会议室,案情分析会正在举行。
第一个站上去发言的,是对受害者身份进行调查的查青大队长,只见他神色严峻地打开了投影仪,把一张户籍信息表格摆在了上面。
沉默片刻后,查大队长发话了。
“赖丰,根据随身携带的身份证信息显示,男,今年34岁,沪省人,个体户。”说到这里他微妙地顿了顿:“经过联系,我们找到了真正的赖丰本人,他本人仍在沪省,从未来过A省。”
“这个假赖丰有一辆用来运送摊位的三轮摩托车,根据查验,三轮摩托车为失窃车辆,原主人和赖丰并不互相认识。赖丰的手机号同样没有经过实名认证,手机里只有一个微信软件,没有任何历史记录,但是他的微信账户中,有超过两万元钱,是多次汇入的,每一笔额度都在400到1000元之间不等。”
查青大队长的一番话在整个会议室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刚出现了一个假魏春华,如今又是一个假赖丰,两人在24小时之内均因为枪击身亡,实在是不惹人怀疑都不行。
正在大家窃窃私语的时候,魏雄风提着电脑上去了,之前路铮和他一起查了魏春华,如今他对查验赖丰的行为也有了经验,只见他点开了一个视频合集,迅速放大到上面一角播放了起来。
“我们监控视频组在赖丰买烟酒饮料的小摊附近找到了天眼探头,探头把案发的全程都拍了下来,和现场证人的口供全部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往案发前推一到两个小时,我们发现了赖丰的一些可疑行为。”
一边说着,监控视频一边播放着,此刻右上角显示这是下午的三点半左右,有一个行色匆匆,明明没有下雨却撑着一把伞的男子走过,在小摊贩身边停了下来,似乎是在买东西,不过赖丰在和他交流了几句之后,拿了一包烟给他,同时右手隐蔽地在手边的小抽屉一掏,把什么东西和香烟盒一起递了过去。
魏雄风敏捷地按下了暂停,双手如飞,哗啦哗啦的再次放大放清晰,这下看得很明显了,赖丰放在香烟盒上一起递过去的,是一个小小的白色方块包。
“艹,又是个毒贩子!”路铮身边坐着的一个壮实的侦查员愤怒地呸了一句。
贩毒+身份不明+枪击致死,这两个受害者基本已经可以确定存在某种联系了。
此时只差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路组长,你那边怎么样?”查青大队长看起来对路铮这边充满了希望。
路铮听到后便起身上前,麻利地把几张照片从笔记本里掏了出来。
“首先,这是魏春华案件中,我们在车里发现的弹壳。它是从一支7.62毫米口径的土枪中射出的。”路铮站在最前方,在投影仪上放上了第一张照片,随后又摆上了第二张:“这是烟酒小摊贩赖丰案件中疑似凶手开枪现场找到的弹壳。”
他把两张照片用手指对到了一起:“通过比较撞针激发特征,抓弹钩、枪机留下的痕迹特征,可以认定这几颗子弹出自同一支枪。杀害魏春华和赖丰的,应该可以认定是同一凶手。”
“并案……”查青喃喃自语着,手指在桌面上无规律地敲动。
“同时,在射击现场还找到了两样痕迹物证——几个减层鞋印,还有六个烟头。”路铮撤下了之前的两张照片,换上了两张新的,嘴角上挑:“这两样痕迹物证都很有意思。”
他先是伸出一根修长的手指,点了点那个减层鞋印:“这是一个年龄在40岁上下,身高170左右,脚码41码,体重中等的男子脚印,而且他的步幅长度并不均等,根据脚印显示,嫌疑人的大脚趾根部作用力不明显,这造成了左脚的接触面积变小,步子长度变短,所以说嫌疑人很可能左脚大脚趾有缺失或者残疾!”
屋里的人们精神为之一振。
“更好的是这些烟头——这些烟头都很新鲜,上面的过滤嘴也均被唾液浸湿,我们已经采样送去了DNA实验室,同时被送去的还有魏春华的男友盛文浩的儿子的DNA,很快就能拿到结果了。”
台下的查青大队长嘴角上挑,露出了一抹志在必得的微笑。
第46章
“什么?你说不是?”查青大队长语带怀疑,抓狂地搓着脑袋,看起来恨不得把自己的几根头发拔光。
“真不是。”被他死死盯着的唐邵源面色很无奈,迫不及待地拍了拍自己被抓皱的白大褂衣襟:“第一,烟头上的DNA显示吸烟的人和盛文浩的儿子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第二,烟头上的DNA和数据库里的也都没有比对上。”
“查大队长,冷静一点。”路铮见他一副恨不得揪着唐邵源领子的样子,赶紧把这个危险源劝开:“既然如此,也不是坏事。现在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两种可能性,一个,是盛文浩和他人合伙作案,或者雇凶杀人。但是这种情况已经被他的银行流水否定了,况且雇凶杀人的话,他完全可以自己制造不在场证明,没有必要潜逃。另一个,那就是盛文浩本人,很可能也是凶多吉少。”
这话如同一盆冷水泼在了查青大队长的头上,他深深呼了一口气,冷静了几秒后,又把身边的侦查员叫来嘱咐了两声,点着了一支烟,眉头紧锁,吸了一口:“盛文浩先摆在一边,这样的人,怎么会没有前科呢?”
查大队长说的有道理,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一个凶手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除了个别穷凶极恶的狂徒,大部分凶犯在犯下重罪之前都有一定的预兆,比如小偷小摸,虐待猫狗,或者其他处罚略轻的犯罪形式,一上来就能够如此熟练老道地完成数场连环谋杀的,的确是不太符合常理。
看到查大队长呼出的烟圈,路铮忽然间灵光一闪有了主意。
“大队长,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排查出嫌疑人!我们可以利用小巷口的监控视频!”
**
魏雄风才刚从外面走访调查回来,气都没喘均匀,就被路铮扯到了监控视频分析室。
“啊!组长!等等,让我先喝口水——”魏雄风手忙脚乱地灌下半瓶矿泉水,抹了抹嘴,这才打开电脑问道:“怎么回事?查什么?”
“找嫌疑人,把所有的嫌疑人都框出来。”路铮语气轻快,颇为激动:“就用小巷口的那个视频……”
“哈?!”话音未落,魏雄风就一脸“搞笑呢”的表情扭过头来:“组长,你知道案发时段那个小巷口有多少人经过嘛?”
“耐心点,听我说完!”路铮毫无同事爱地在魏雄风脑袋上拍了一下:“刚才我和邵源带着侦查员去做了实地测试,从小巷口进入楼到达凶手伏击现场需要15到17分钟,根据烟卷长度推算,每一支烟吸完需要用时五到六分钟不等,一共有六支烟,正常情况下,射击后凶手会尽快离开现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从案发时间开始往后倒推,在符合的时间段里查看监控录像,把录像里所有符合脚印特征的嫌疑人都筛查出来,再逐个调查身份确认不在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