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年入三十万(76)
作者有话要说: 文中引自越人歌 (无名氏·先秦)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知不知
另外文中提到两人是我在闲情论坛看到的真实事件啊啊啊啊我当时就恨不得为这对古人写上几百万字文,可是这个事情,写出来了,反而就没有味道了,所以我能做的只有将这个故事传播给更多人知道了!试图描述这个故事,但始终没有原楼主的味道,所以下面是那个帖子,我复制给大家看,庆幸这波和谐没有和谐了楼主,我还能找得到,是17年的老帖子了。
原帖名:图书馆工作,似乎无意间发现了以前两个不知名文人的JQ
内容:
单位有规定,不能上图,怕丢工作(喂)
lz在某图书馆的古籍部工作。这几天在处理一些书
都是非常杂乱的晚清稿本和抄本
字迹混乱,作者的生平经历也基本不可考
有一个人写了大概五六本吧,一开始字非常丑,诗写得也不太好
后来慢慢看到了进步,字和诗都有些进步
(话说虽然这个人生平和真名考不出来,但是稿本还保存得挺齐全的)
有一个他的朋友,从第一本开始,就很耐心地给他做着修改批注和意见
有时候也吹几发(看了几眼诗的内容我觉得这位基友纯属是闭眼吹)
这个人的稿本时间跨度很长,从他十几岁不到二十岁,一直到可能是四十岁的样子
后来他大概是去世了,他的朋友在最后一册的最后几行表示了一下哀悼,说要想办法把这些稿本刊刻出来(我检索了应该是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这最后一页已经和下面的书衣基本粘在一起了,我今天结束手头的工作,合上书的时候,突然觉得手感有点不对
拿起来在光下看了看发现里面有一张纸条
从书衣和卷末页的空隙抽出来
发现是这位朋友的字,就写了一句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一瞬间我的心情有点小感慨
#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掩埋在尘埃
(你够啦
马上又要接着干活去了,补丁都先打好
1、这两个人是谁?
A:不知道,只有字号,检索过各类工具书数据库皆不可考。这类情况我们已经习惯了,晚清民国很多稿抄本是这样的。
2、你的感叹点是什么
A:自行百度越人歌。当然可能是我想多了,他就随手那么一写→_→
第68章
瞿青在很久以前曾经看到过一句话, 当你真正拼尽全力去做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全世界都在为你让路,而现在他感受到这句话的真实性了。
在这个时代,他不缺努力, 不缺点子,也不缺才华,又碰上了朝廷大赦天下的好时候, 他想做的事情,即便过程中也会遇到失败的地方,但是总体来看, 也大多都是自然而然也就成功了。
靠着活字印刷的推出,他也开始真正地在这个世界赚钱,书店的老板无疑也看到了商机, 于是两人愉快地达成了合作, 老板负责找法子和渠道把书卖向全国,而瞿青则是负责印制各种各样需要的书籍。
做这些, 虽然没有成为大富翁, 书籍从古自今也不算是什么暴利行业, 但是温饱之余再赚一些小钱还是可以的。
在这个时代,要请识字的人作为员工无疑是一项昂贵得近乎不可能的事情,但对于瞿青来说,这一点也不是问题,他有一整个班识字的学生来作为他的助手,整个班近三十人, 组成一个小型的印刷厂完全不成问题,他在最开始打的让学生成为助手的如意算盘也算是得偿所愿。
村里的人听到不用风吹雨打,坐着动动手就能有钱,又是印书这样高大上的事情,自然没有任何人拒绝,甚至有成年的大人表示也想去学堂读书学习认字,好等认识字之后去瞿青那里帮着做印刷的工作。
瞿青欢迎任何人来学堂,无论是男女老幼他都不会拒绝,甚至还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便利。
读书是一件好事,对于别人来说,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对于他来说,读书的人更多,他以后的市场也就会越大。
随着印刷工作的扩大,瞿青索性就在自家旁边盖了一间专门印刷的房子作为印刷厂,然后又请了村里家里困难或者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来替他做简单重复印刷的工作,而识字的学生负责排版。
村里的识字热掀起了一阵之后很快有消散了下去,毕竟不是谁都能够在长大之后真正能静下心来学习心的东西,不过到最后,依旧还是有几个人学成了出来。
村里人对于瞿青先请老弱病残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满,反而是敬佩他做了一项好事,老人们也找到了自我价值,还能顺带养活自己,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的老人也算是又了一份依靠。
随着生意的做大,有外人注意到了他们的活字印刷技术,瞿青没有刻意掩藏,毕竟这种事情,脑子灵活的人,看着印刷出来的字,总有一天能够想到,但是意外的村里的其他人却将这项技术藏得十分严实,他们俨然将这个技术当成了自己村里的所有物,绝对不和外面人透露半句,印刷地点也禁止任何闲杂人等进出。
瞿青很快手上有了一笔钱,他的造纸厂也慢慢提上计划。
全村人现在已经完全相信他能够做到什么,对于他的新创业举动,村里几乎能来帮忙的都来了,但是没有人说要收钱,大家都是盼着,等瞿青的造纸厂开之后,能不能雇佣他们来工作。
村里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想法,比起种地来说,只要是跟书沾上关系的工作都轻松极了。
瞿青还是按照该给的给了他们酬劳,至于怎么招人,他一直没说。
在所有人齐心协力之下,造纸所需要的场地,也按照书上所说的建造了出来,造纸的过程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最后还是顺利的解决了。
很快造纸厂开始投入使用。
花家村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形成了造纸,印刷,转卖书出去的一整条完善的流水线。
也幸好他们所在的地方虽然是偏僻的山村,但是他们距离文化中心的地方并不是十分遥远,所以印书,转卖,中间只需要消耗上十多天的运输时间。
村里的人也因此渐渐富裕了起来。
而瞿青作为老板,在带着员工上手了这些之后,就从一线退居幕后,主要就只管关注最流行的局老板沟通,另外他依旧做着先生的工作,同时借着花家村的致富,嗅到了金钱味的许多人把孩子都送到了瞿青这里来读书。
甚至有很多人家把女孩子也送来读书了,瞿青没想到,自己干的事情,竟然还间接推动了男女平等这种事情。
他自然是全盘接受,借着这个功夫,他又扩大了学堂,开始分班级和年级,让优秀的学生担任老师,同时还开创了独特的制度,学校免费提供纸笔,但是条件是在学会认字之后要为瞿青免费工作一段时间。
在忙碌这些事情的时候,瞿青也没有忘记他班上那个学农十分有天赋的学生。
他带着那个学生,专门花钱弄了一块试验田,又花钱用玻璃造了一间温室,算是真正带领这个学生进入农学研究的领域。
瞿青一开始只提供思路和一些他知道的分类记录研究方法,然后为他提供需要的书籍,种子,材料,摆出一副不差钱随便你怎么研究的样式。
这个有天赋的那个学生见他老师如此全力支持,一方面出于兴趣,一方面也是出于报恩,他也埋头研究起了怎么种植出更高产的农作物。
瞿青每段时间都会抽空去看看,有时师徒两人一起研究,偶尔时间长了没有研究出什么成果,便想着种点什么赚钱的,于是那个学生就试着种了几样药材,没想到最后涨势良好,也赚了一点,虽然那些赚回的钱都还不够瞿青给他盖的玻璃温室的。
在这段时期,瞿青自己可以说是忙得脚不沾地,花子舟跟着他,也没有半点轻松。
等一切都慢慢上手,村里的人也都有了各自的位置之后,瞿青总算没有那么忙了。
古代是个十分稳定的地方,他的造纸厂和印刷厂起来之后,很是红火了一段时间,虽然之后随着技术泄露,其他的印刷厂陆续的开起来,但是一时之间还是没人能比得过他家的,因为要请识字的人来工作着实是太难了,读书人都自命清高,出的钱很少有人能承受得起。
结果到了最后,好不容易得到印刷技术的人最后也只好来他这里来求挖人才,最后利益使然,在这个看不起女子和哥儿的时代,反而因为他们认真学了字,最后得到了一分工作。
瞿青十分乐意见到这样的现象,甚至还倡导更多的人来读书识字,又去请了不少穷书生来写民间故事和,又专门安排了学生来当说书人,去将这些写出来的故事传播出去。
可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把这个地方打造成了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地方,甚至意外让这一代男女哥儿都送去读书成为了风气。
这些事对于瞿青来说不过都是意外的收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但总体来说并不是坏事。
等他从忙碌中缓过劲来,抬起头来好好看一看天之后,这才意识到,马上就要冬天了。
他好好地打量了一下自己的破茅草屋子,这才想起有一件事情该提上日程了——盖房。
他说了一句要盖房,村里人都不需要请,全都主动来对他说,需要他们的话,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他在村里的声望和人气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了。
瞿青一一笑着道谢,很多人都对他说不知道要怎么感谢他,毕竟他为村里的人做了这么多的大好事。
每当这时候瞿青都会说:“我也不图你们什么感谢,我只希望假如以后我遇到什么不测,你们帮着照拂一下,那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